未应磨染是初心 ——记中文系陈润兰教授(2021年“我身边的好老师”获奖征文)

2021-08-20 10:12

 

沐浴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万党员,从当年的嘉兴南湖到如今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一路走来,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与共和国同龄的您——陈润兰老师也走过72个春秋,从教近40年,您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党、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您出生于1949年,正与共和国同龄。您与新中国共成长,和中国共产党同呼吸。您记忆中最耀眼的字眼是“解放牌”,那是我们珍贵的名片。10岁那年,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三年困难时期”,小小的年纪,您已尝过太多的不易,兄弟姐妹们接续不断的衣物,一日三餐填不饱的肚子,这些当时难以避免的状况,却是中国共产党最想改变的境地。1965年进入高中的您,遇到突然爆发的文革,上山下乡成了您难忘的经历,可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您没有放弃,始终热爱读书。1971年,正值国家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您成了零陵师专的第一届学生。后来留校,您拼尽全力汲取知识,现代汉语、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每一科都开了书目,一笔一划写下读书笔记,扎扎实实打下基础,只为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学校的信任和学生的期盼。记得那一回,职称考试要考英语,零基础的您硬是把美国四大评论家的英文版原著从单词、语法一点点地啃了下来,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您说:“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把我压垮!”在您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越雪山,大渡索桥的坚定身影,听见了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时的必胜呼喊。

从小浸润在红色文化环境中,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根植于您的内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元月6日,您铿锵有力地向党、向人民宣誓,四十七年间,您把个人放到最后,把党和学校放在前面,“组织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是您一贯的原则,学校缺少现代汉语老师,您就去教现代汉语,过了几年,现代汉语的老师多了一位,可学校又缺现当代文学老师,您又一次顶了上去,而且“边学边教”成了您那段时间的常态,为了精益求精地上好课,您先后两次到湖师大进修“文选习作”和“现当代文学”。调到株洲后,您有段时间又成了写作学老师,无论如何变化,只要学校需要,您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些年,您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奋力向前,湖师大、华中师大、复旦等学校留下您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您终于涅槃重生,生动地展现了三尺讲台上人民教师的无限风采和共产党人的无尽力量。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您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工作中,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为党组织发现并培养优秀人才,当时,大学期间谈恋爱还不被允许,两位优秀的学生在申请入党时,被人举报说谈恋爱,您慎重地考虑,第一时间就找相关学生了解情况,并和他们谈话,最终和谐地化解了这个矛盾,学生也顺利地入了党,为党组织成功地注入了新鲜血液。您还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您在学校里开班干部不连任的先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给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您和学生亦师亦友,那次您陪一个郁闷的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四圈,一路上倾听着他的诉说,以平等地姿态同他交流,密切关注着他的变化,最终帮他打开心结。又是一张公示名单,又是一次公正办事,经费明细公开透明,决策安排民主科学,您说:“我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只会给党组织增添光彩,绝不会给党组织抹黑。”您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获得了组织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您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坚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时至今日,您仍坚持参加党日活动,关注党的发展,希望还能为党组织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曾经的学生也常来家里蹭饭、唠家常,只为看看您。“教师”是您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而“党员”则是您最深沉的底色,50多年,一点点地积淀,也渐渐地感染着您的学生以及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若问您的初心,不必找,一生的坚守就是最好的阐释;若问人民的初心,不必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最纯的心声;若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必寻,百年的奋斗就是最佳的践行。

70多年来,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培养了无数名建设祖国的优秀学生。百年来,由千千万万的您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外界的风雨磨染、侵蚀,因为永远保持着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分类:青春风采 标签: